?四川早白尖茶業有限公司 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 成都 蜀ICP備05029999號
地址:中國四川省宜賓市高縣慶符鎮凱華路1號 服務熱線:400-111-7771 電話:0831-5426178 傳真:0831-5426178 郵箱:[email protected]
新聞資訊
NEWS
沒落了八百多年,建窯建盞如何逆襲登頂陶瓷界?
與其它傳統手工藝不同,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有一個“起死回生”的經歷, 業內人士把這段經歷簡稱為“攻關”。
雖然建窯在宋末元初因飲茶風俗的流變,逐漸停燒黑釉瓷,但在千年之后的工業社會,代表著黑釉瓷燒制技藝最高峰的建窯建盞,仍然牽動海內外陶瓷研究者、手工藝者、收藏者的心。
清末宣統二年(1910年),陳瀏《陶雅》記載:“近有閩人掘地,所得古盞頗多,質厚色紫黑。”
民國十八年(1929年),《建甌縣志》(水吉曾長期隸屬于建甌)曾記載,有人從水吉的宋代建窯遺址盜挖黑釉碗,銷往上海、日本。建盞開始被一些洋人認識到是珍貴的寶物,但它的燒制方法、制造者、作用、使用者、文化背景,在當時都是不解之謎。
1932年~1933年間,就職于海關的美國人詹姆士·馬歇爾·普拉瑪(James Marshall Plumer,1899~1960)在福州的一家古玩店買到建窯黑釉盞,打聽到它來自閩北的水吉之后,普拉瑪氏就開始策劃去窯址調查。
1935年6月,普拉瑪氏從上海取道浙江進入閩北,到水吉當地調查建窯遺址。到達目的地后,他大為驚嘆,寫道:
“這里就是建盞的生產地,也是我夢想許久、千里迢迢來尋找的東西。”
在尋訪途中,普拉瑪氏拍攝記錄了當年水吉的風貌,并運走大量殘片標本,加上在福州收購的整器,悉數運回故鄉美國。這些珍貴樣本,如今多保存于美國密歇根大學美術館。
離開中國后,普拉瑪氏發表了建窯的調查成果,成為西方第一個發現建盞真實來源的人,引起轟動。可惜當時民國政府不重視,也無力組織本國專家團隊對建窯進行考察和保護。
建國后,文物考古工作逐步走上軌道。
1954年,華東文物工作隊福建工作組對水吉窯進行考古調查。
1960年,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對蘆花坪窯址進行首次發掘,發掘面積約90平方米,出土標本千余件。
1977年,福建省博物館、廈門大學歷史系和建陽縣文化館聯合對蘆花坪進行第二次發掘,發掘面積208平方米。
1979年, 正值百廢待興之際, 為了恢復失傳數百年的建窯燒制工藝, 重現建盞珍品, 經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倡導、南平地區行署主導, 由福建省輕工研究所負責立項, 并承擔建盞燒制技藝恢復項目, 建陽縣瓷廠協作組成科研攻關小組, 項目展開場地設在建陽縣瓷廠。
1979-1980年間, 該所先后有兩批次科研人員駐廠攻關, 經過反復實驗, 逐步摸索出了“兔毫釉”胚釉配方和燒成規律, 陸續在傳統龍窯中燒制出200多件與建窯“兔毫釉”相接近的盞類產品。
鑒定結論認定, 試制品無論在造型上、釉面效果上基本達到宋瓷兔毫盞所具有的傳統風格和特點, 一些試制品不僅達到了形似、質似, 而且達到了神似。
試制品經用現代化先進測試手段進行顯微結構的基礎研究, 證明瓷釉的形成機理和結構本質與宋代建窯兔毫釉產品基本相同。
當時, 因為“兔毫釉”恢復是試驗室的成果, 不能形成小批量產出, 加上科研經費不足, 鑒定會之后, 項目承擔單位抽調的攻關小組全體同志陸續各自返回原單位。
此后十多年, 部分參與建窯建盞技藝恢復的理論專家、學者與陶藝人, 仍在默默鉆研, 他們在原料配方和燒制技術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, 使建窯建盞技藝復原, 建盞藝術重見人間。
2009年,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2011年5月23日,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準,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感懷!
建窯窯火能重新開始燃燒,是建盞之幸,亦是愛盞之人的幸運。
縱然時隔千年,世殊時異,人心嬗變,但總有人因為各種緣由愛上建盞,甚至為之沉迷。
他們之中有以傳承建盞文化為理想的學者,有以恢復宋代建盞制造工藝為目標的陶人,有以手捧建盞緬懷簡古淡泊之美為人生樂趣的藏家。
如今,建盞已成為陶瓷界的翹楚,世界各地愛盞之人絡繹不絕的來到原產地學習參觀建盞的制作工藝。這些不同年齡、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國界的人們,逡巡在水吉的土地上,為沉睡多年才蘇醒的建窯帶來勃勃生機,續寫著建盞與這片土地的不解之緣。
中國傳統文脈歷經多舛的劫難至今未斷,因為總是有人在堅持傳承,而建盞,亦然。